1135 字
6 分钟
于特色社会体系

将“马克思列宁主义”与“中国实际国情”相结合;这是毛泽东等中国最早一辈革命者总结的道路。

正所谓“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”,确立并正式实行一个方针或某个新体系之前,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调查的,是要建立在,对基本国情、人民需求等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后,才能开始实践的。

要确立新社会体系的大致过程,是从全方位、多角度的基层调研出发;再通过层面上的充分讨论、合理规划;最后,将结论实践化,回归于大众群体,以达到服务人民的根本目的。
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革命不是轻易取胜的,而新体系的开创也亦是如此。毛泽东思想为什么可以经久不衰?首先的思想,是从社会观察中诞生的,通过观察社会,以结合所学知识(马列主义),从个人自身出发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群体。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完成实践。再以实践为基础,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思想。

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凡是中国政治体系的变革中,无不是如此的步骤;实践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刚需。

那么,我们如今时代的社会政治体系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。许多青年纠结与“特色”二字;本质上,是在质疑所谓“特色”,是否违背了我们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方针,质疑我们是否真的在走正确的社会主义?我们有没有偏移革命初衷?实践深度到底有没有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基层中?大概一切的社会问题,都是由这三问展开的。我们可以看出的主要矛盾,还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异。

关于第一条疑问,是否再走正确的社会主义?#

于我的观点上,我认为所谓正确的说辞,是由于人们眼中的“社会主义”过于乌托邦化;我们要知道并不是走的道路正确了,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好。这样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,“生活质量的提高”是需要正确道路去实现,而不是说踏上了正轨就明显提高了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我们需要质疑;这种质疑的声音越大,我们的道路就越正确,越稳固!

关于第二条质疑, 我们有没有偏移革命初衷?#

这是由“特色”此类名词产生的影响;这个“特色”在于新体系下的资本扩张,认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,不应该存在规模如此巨大的资本势力。这应该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,“如果你固执不变地认为一个体系就该如此,那么这个人就是辩证唯物理念的敌人。”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体系,况且所谓“社会主义体系”是并不完整的,没有任何人知道其完全形态。那么社会主义中存在资本,又未尝不是一种发展状态呢?

关于第三条质疑,实践深度到底有没有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基层中?#

我认为有落实到基层中,但我们不能说“彻底”地落实。我们可以接受不完全彻底的实践,但所谓实践,理应尽力保证多向性真实性。毕竟一切政策制度的变革改动,都要从“实践”开始,从“基层”出发,事无巨细,由小到大地为变革,打下坚实基础。听到人民群众的真实声音,坚决反对、拒绝“中层势力”对人民群众的打压!

最后,特色社会体系的构成仍要以实践为根本;杜绝一切形式上的“形式主义”;听到来自基层人民群众的声音;缩小家国矛盾我们正在变革中,可能会不尽人意,我们可以无数次的“试错”,但人民要坚持发出声音!

于特色社会体系
https://mizuki.mysqil.com/posts/于特色社会体系/
作者
若汐
发布于
2025-08-20
许可协议
CC BY-NC-SA 4.0